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

小腿抽筋

中醫師 鄧雲立

很多人常常會發生半夜小腿容易抽筋的問題,剛剛看到這則新聞:半夜抽筋 腳底板往上扳,順便告訴大家中醫的觀點。

小腿正後方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管轄區域,什麼是足太陽膀胱經呢?先看一下足太陽膀胱經的路線圖吧!

小腿抽筋主要是太陽膀胱經的氣血循環差,氣的方面可以足太陽膀胱經下手,血的方面還是要從肝下手,因為中醫理論認為肝臟可以調節血量,維持血液品質。肝主筋,過勞的時候血液品質差,肌肉、肌腱的潤澤度會不足,缺乏濡養就會容易抽筋或受傷。所以我常常建議體育系學生不要熬夜,才能延長運動生命。

人體有很多條經絡,身體每個部份都有經絡通過,我們平常用藥、針灸,都是依循這些經絡來處理。

每條經絡生病會有不同的症狀出現,黃帝內經裡就提到足太陽膀胱經出了問題會有氣上衝而頭痛,痛得厲害的時候會伴隨眼睛脹到有脫出的感覺,脖子像抽拔似的僵痛,脊椎疼痛,腰痛像快折斷一樣,大腿的股關節不能屈曲,膝膕窩好像被打了個結,足跟像要裂開。還常見痔瘡,癲狂,眼黃,流淚,鼻流清涕或出血,項背、腰、臀、膝後、腳跟都疼痛,足小趾不能活動等症狀。

半夜小腿抽筋的病人常常在足太陽膀胱經上不只有單一的問題,多半都會容易腰酸、頭痛或肩頸僵硬,甚至過敏性鼻炎、中風等等。

太陽主一身之表,很多皮膚方面的疾病像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乾癬等,還有感冒,我們也用足太陽膀胱經的藥物去治療。

每個中藥都有性、味、歸經,比方說桂枝,性質是辛溫的,味道是甘味,歸心、肺、膀胱經。就好比某些西藥是什麼作用、在哪個臟器濃度比較高一樣,但西藥很難歸入經絡,因為西醫理論裡還沒發現經絡,就算發現也跟現在的發展格格不入,所以西藥還是從西醫的生理、生化去解釋比較簡單。

緩解小腿抽筋用針灸或按摩可以取用委中穴或承山穴,這兩個穴位可以調整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循環,找不到位置的朋友可以參考連結的圖。委中穴就在膝膕窩正中央,承山穴在小腿後方兩塊肌肉的正中下方。按摩要持續3~5分鐘效果比較好,這兩個穴位不僅可以治療小腿抽筋的問題,上述很多足太陽膀胱經的病痛也可以一起緩解。


用藥方面有個很簡單的芍藥甘草湯,只有白芍和炙甘草兩味藥。白芍入肝經,可以養血柔肝,搭配炙甘草,一個是酸味的,一個是甘味的,酸甘可以化陰,這兩味藥放在一起的時候可以生津液來潤澤我們的肌肉和肌腱,緩解肌肉緊繃的問題。再加上足太陽膀胱經氣的推動,治療就可以比較完全。

臨床上往往不會單單只開這個方劑,還會根據個人體質加以辨證調整,所以如果要得到完善的治療還是洽詢自己信任的中醫師比較妥當。